团队“跑道视程”研究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继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后,中国民航大学台宏达团队围绕跑道视程相关研究,再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新项目名称为“跑道灯光大气散射效应在跑道视程测算修正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42575156),研究周期为2026年至2029年。

十二年持续深耕,专注“跑道视程”行业前沿

自2013年起,中国民航大学台宏达老师团队便深度参与民航安全能力提升,承担了“机场跑道能见度测量技术国产化与测试”项目。作为项目成果之一建设的大气环境模拟舱实验室,至今仍是国内专注于能见度仪测试与校准领域规模最大的实验室,为能见度仪及相关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和计量溯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过去十二年(2013-2025年)间,团队围绕“能见度”和“跑道视程”持续布局、系统突破,先后承担了多项民航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包括:民用航空能见度仪计量检定能力建设研究、民用航空透射式能见度仪测试方法及校准规范、机场跑道视程与云能天自动观测关键技术研究。

团队建设的大气环境模拟舱,不仅在仪器研发、实验验证、系统比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全国同行能见度测试、计量、标定的标杆平台。

技术与标准并举,行业话语权不断提升

依托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团队在国产能见度仪研发与测试、跑道视程测量方法创新、多因子民航自动观测质量控制等方面持续产出高水平成果。经过多年持续研究、试验与验证,团队主笔起草的《民用航空大气透射仪校准规范》正在民航全行业征求意见,有望成为民航气象计量与校准领域的核心标准,进一步强化团队在行业中的技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支持,专业积累获高度认可

在十二年的持续深耕下,团队接连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低能见度下机场跑道视程探测与影响机理研究”,系统梳理了高精度大气透过率测量方法、跑道灯光与视程关系、数据质量控制模型等关键科学问题,相关成果为国内能见度仪器计量、机场低能见度保障能力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2025年,再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跑道灯光大气散射效应在跑道视程测算修正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成为全国唯一以跑道视程为核心研究对象、连续获得基金支持的团队,充分体现了团队在该领域的持续深度和权威性。(源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检索关键词“跑道视程”)

围绕核心问题,推动理论与工程突破

本次获批的面上项目,将针对低能见度下跑道视程测算中的理论与工程瓶颈,系统研究跑道灯光与大气作用下非均匀背景光场的演化机制、背景光校正与目标灯可见度变化对RVR测算的定量关系、不同灯光配置对RVR及近地面光场的调制效应。

这些研究对于提升低能见度下的航空运行安全、优化助航灯光系统配置、完善行业测量和决策标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五位基金专家一致好评,科研基础扎实可靠

在本次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中,五位评审专家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目标明确,成果对保障飞机起降安全有重要应用价值。”

“研究方案可行,创新性突出,对提高RVR测算准确性具有科学价值。”

“团队前期研究扎实,技术路线清晰,行业基础良好。”

“有望为低能见度机场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这不仅是对团队长期坚持和积淀的认可,也为未来进一步探索和突破指明了方向。

结语:专注、踏实、守正创新

从2013年至今,团队始终专注于能见度与跑道视程领域,聚焦“小而精”,踏实做学问。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仪器研制与工程实践同步推进,既有理论高度,更有行业深度。未来,团队将继续以“专注、踏实、守正创新”为信念,为中国民航安全运行和气象保障贡献更多原创性成果和应用价值。

我们始终相信:长期主义和行业深耕,是科研人最有价值的坚持。